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2020年04月14日 00:41
【编者按】“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。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,
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,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,始终
亲自指挥、亲自部署。
从“遭遇战”到“阻击战”,从“重中之重”到“人民战争”,从“头等大事”到“全面胜
利”……观势、谋局、落子,总书记在亲自指挥这场人民战争的过
程中,很多对策、措施与中国古代兵家思想高度契合。央视网《人民领袖》栏目推出系列特稿
《习近平战“疫”兵法》,与您一同领悟其中精髓。
病毒来势汹汹,防控形势严峻。经过数月艰苦努力,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、生产生
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,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
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。
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: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,抓紧
补短板、堵漏洞、强弱项,该坚持的坚持,该完善的完善,该建
立的建立,该落实的落实,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,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。
这正如中国古代兵法所言:用兵之法,无恃其不来,恃吾有以待也;无恃其不攻,恃吾有所不
可攻也。
巩固政治优势——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
备豫不虞,为国常道。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,正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。
而制度优势正是我国的最大优势,也是战胜疫情的最可靠保证。
习近平在疫情暴发伊始就指出: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,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
优势,紧紧依靠人民群众,坚定信心、同舟共济、科学防治、精
准施策,我们完全有信心、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。
疫情发生后,习近平亲自指挥、亲自部署,党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,国务院启动多
部门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,31个省区市启动Ⅰ级响应,解放军
及各地医疗队奋力驰援武汉,19个省区市以“一省包一市”的形式支援湖北,社区以网格化管
理逐户排查……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强大的政治优势、制度优势和
组织优势。
沧海横流,方显英雄本色。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,正是我国最大的政治优势。在这次战
“疫”当中,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、干部也提出了更多要
求。
大考面前,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,并要不断把我国的政治
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。
强化法治优势——筑牢法治堤坝
法者,治之端也。
法律制度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制度基础。2月5日,习近平专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
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,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,越要坚
持依法防控,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,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。
此次疫情发生不久,国家卫生健康委便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《中华人民共
和国传染病防治法》规定的乙类传染病,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
防、控制措施;同时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》规定
的检疫传染病管理。
此后,我国又接连发布了《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依法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
情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见》《关于依法惩治妨害
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》等相关文件,为疫情防控筑牢法治堤坝。
与此同时,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有法不依、工作落实不力等问题和短板。习近平
总书记要求,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依法履行职责,坚持运用法
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,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,提高依法执政、依法行政水平。
完善体系建设——补短板、堵漏洞、强弱项
小智治事,大智治制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在这次应对疫情中,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
制机制、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,要总结
经验、吸取教训……抓紧补短板、堵漏洞、强弱项,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。
在2月14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具体提出五点要求。
此外,完善平战结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、着力完善
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等,也是习近平反复强调的内容。
宁可备而不用,万不可用而无备。
要构建统一指挥、专常兼备、反应灵敏、上下联动、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,真正
解决长期以来重救轻防、重短轻长、各管一段、资源分散等突出
问题,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、成灾之前,从体制上筑牢应急管理的铜墙铁壁。
“船到中流浪更急,人到半山路更陡。”完善制度建设、提升治理能力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千
秋大计。只要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
坚定信心,锐意进取,就一定能让制度更加成熟,让发展更有质量,让治理更有水平;面对新
冠肺炎疫情这类突发事件,真正做到有备无患。
(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)
系列特稿《习近平战“疫”兵法》
○ 致人而不致于人
○ 上下同欲者胜
编辑:罗萌责任编辑:王敬东
指导单位
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
主管单位
海峡出版发行集团
出版单位
福建画报社有限责任公司
版权声明:Copyright Reserved 2005-2010 福建画报社